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古代历史蒙古帝国之伊利汗国

2025-10-08 06:56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历史蒙古帝国之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疆域图

伊利汗国(1256年-1355)、又称伊尔汗国,因其统治者称“伊利汗”又可以被称为“旭烈兀兀鲁思”。是13至14世纪由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在西亚所建立的政权,属于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四大汗国之一,是元朝西北诸藩之一。

伊利汗国世袭表

一、蒙古西征与伊利汗国的奠基(13世纪初 - 1260年)

13世纪初,蒙古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崛起,随后发动大规模西征。成吉思汗西征时重点在西域和中亚地区扩张势力,但他的子孙继续将西征的路程。1252年,蒙哥汗遣同母弟旭烈兀分镇波斯,统兵侵略尚未降服的国家,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旭烈兀

旭烈兀在1251年开始准备西征。他率领着一支强大的蒙古骑兵部队出发,首先把目标指向了波斯地区。当时的波斯地区处于分裂和相对薄弱的政治状态,难以抵抗蒙古的强大攻势。

1256年,旭烈兀对盘踞在波斯北部的木剌夷派发动进攻。木剌夷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异端教派,占据着许多坚固的堡垒。然而,蒙古军队凭借先进的攻城战术,如使用投石机等器械,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于1258年攻破木剌夷派的核心据点阿刺模忒堡,这个以刺客和暗杀著称的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派势力,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瞬间土崩瓦解 。

二、伊利汗国的建立(1258 - 1265年)

在消灭木剌夷派后,旭烈兀乘胜南下,直逼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此时已走向衰落,哈里发政权内部腐败,军事力量薄弱。

四大汗国

1258年2月10日,旭烈兀的大军兵临巴格达城下。蒙古军队对巴格达展开猛烈攻击,先是用投石机破坏城墙等防御工事,随后冲入城中。在城内展开残酷的巷战,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整个巴格达被蒙古人几乎洗劫一空,据记载有几十万人在此次战争或随后的屠杀中丧生。哈里发穆斯台绥姆被俘,不久后被蒙古人处死,阿拔斯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

这场战役堪称历史的转折点,它不仅标志着阿拉伯帝国长达五百余年统治的终结,更让整个伊斯兰世界为之震动。巴格达,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在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

随后,旭烈兀继续挥师西进,入侵叙利亚。1259年,他分兵三路,向叙利亚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次年春,正当旭烈兀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埃及之际,蒙哥卒于四川的消息传来。旭烈兀得知后,决定留先锋怯的不花继续征进,自己则率其余军队退回波斯 。然而,怯的不花的军队在阿音札鲁特被密斯儿(埃及)苏丹忽秃思军击溃,蒙古所占叙利亚诸城尽失。

旭烈兀回波斯后,获悉忽必烈已经即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旭烈兀果断地向争位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指责阿里不哥。忽必烈对旭烈兀的支持十分感激,他遣使传旨,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成为了旭烈兀的领地,伊利汗国就此建立 。

伊利汗国疆域

1260年,旭烈兀在波斯地区正式建立起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名称源于其统治者为蒙古大汗的“藩臣”,在名义上承认蒙古大汗(此时为忽必烈)的宗主权。伊利汗国以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为首都。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其领土范围大致涵盖了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亚美尼亚西部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区。这个新建立的汗国融合了蒙古的政治、军事统治体系和当地复杂的民族、宗教与社会结构。

三、早期伊利汗国的发展(1265 - 1295年)

1265年,旭烈兀去世后,他的儿子阿八哈继承汗位。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他在位期间,积极发展与元朝的关系,忽必烈大举入侵宋朝时,他应召征工匠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京应命,回炮技术因而传入中国 。

阿八哈汗

阿八哈汗在位期间同时继续巩固伊利汗国的统治。在军事上,他面临着来自周边势力的挑战,尤其是与马穆鲁克王朝的对峙。马穆鲁克王朝是埃及和叙利亚地区的伊斯兰王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阿八哈汗企图重新征服叙利亚地区,1277年,他率领蒙古和附属部队进攻叙利亚。战争初期蒙古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各种因素,如天气、后勤补给以及对当地地形的陌生等,最终未能长期占领叙利亚。

阿鲁浑

1282年阿八哈卒,弟贴古迭儿(又名阿合马)继立。1284年,阿八哈子阿鲁浑声言其父尝受大汗册命,汗位应当属己,于是在权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并遣使入元奏报。忽必烈命他继承汗位,并授不花为丞相 。阿鲁浑在位期间,采取了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结盟的政策,和拜占庭帝国结亲,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还将学识丰富的孛罗丞相留在汗廷参议政事,孛罗在元朝历任要职,为伊利汗国带来了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知识 。

1291年阿鲁浑卒,弟海合都(又名亦邻真朵儿只)继立。海合都挥霍无度,国库空虚,于是仿效元朝钞法,在孛罗丞相指导下印造发行交钞,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基础和管理经验,行用未久即废 。

四、伊利汗国的兴盛(1295 - 1304年:合赞汗统治时期)

合赞

1295年,权臣谋杀海合都,奉诸王拜都为汗,阿鲁浑子合赞起兵讨灭叛者,夺取汗位。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信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他的即位和改变宗教信仰,都得到元成宗铁穆耳的承认 。他的统治被认为是伊利汗国最辉煌的时期。合赞汗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旨在加强伊利汗国的统治基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1. 政治上 强化中央集权。合赞汗通过削弱地方贵族势力,建立了一个更高效、更集权的官僚体系。他把伊利汗国划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置总督等官员,这些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从而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确保了政令能够有效传达并执行。

- 引入伊斯兰教的法典治理国家。合赞汗改信伊斯兰教后,采纳了伊斯兰教法作为法律基础,使国家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并适应了以穆斯林为主的社会民众需求,增强了民众对统治的认同感。

2. 经济上 -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赞汗深知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他下令兴修水利工程,例如挖掘新的灌溉渠道、修复旧的运河等,改善灌溉条件,使得大量荒地得以开垦种植。他还鼓励农民耕种作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民众的生活需求。

- 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在他的支持与鼓励下,伊利汗国的手工业蓬勃发展,如纺织、陶瓷等行业的产品质量极高。在商业方面,合赞汗积极开拓贸易路线,加强了伊利汗国与蒙古帝国其他地区以及欧洲、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内的商业环境也得到优化,城市商业繁荣,设立了许多商业集市和贸易市场。

3.文化上波斯语逐渐成为伊利汗国的官方语言。波斯文化在蒙古统治的影响下发生了新的变化,与突厥文化、蒙古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例如,在建筑艺术方面,出现了融合东方与西方风格的独特建筑,如在建筑设计、装饰图案上既体现了蒙古和突厥的传统元素,又融合了波斯和阿拉伯的伊斯兰建筑特色。

4. 艺术领域上,伊利汗国时期的细密画艺术达到鼎盛。细密画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绘画风格,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内容,无论是人物描绘还是风景刻画都细腻而富有表现力,对后来的中亚和西亚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伊利汗国的衰落与瓦解(1304 - 14世纪初)

1304年合赞卒,弟合儿班答继立,号完者都汗,迁都于新建的苏丹尼耶。合儿班答遵循其兄政策,仍用拉希德丁为宰相,继续发展经济、文化。拉希德丁除完成《史集》巨著外,还编纂了一部《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介绍中国历代的医学成就 。这时,元成宗与笃哇、察八儿达成和议,蒙古皇室的内争暂停,东西一路畅通,伊利汗国和元朝的使节往来更加频繁 。

合儿班答虚拟图

1305年,合儿班答致信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宣告此事,信上钤用汉字“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方印。1316年合儿班答卒,子阿布·赛义德嗣位,还都大不里士 。权臣出班有拥立之功,阿布·赛义德为他向元朝请封。1324年泰定帝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赐银印、金符 。然而,出班专擅国政,诸子皆居要职,与阿布·赛义德发生矛盾。阿布·赛义德杀其第三子,出班举兵叛,兵败被杀 。经过这次内乱,伊利汗国的国势开始削弱,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同时迸发 。

六、伊利汗国的灭亡(十四世纪末)

1335年阿布·赛义德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权臣、统将各自拥立傀儡可汗,国家分裂成东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札法尔王朝和札剌亦儿蒙古人的札剌亦儿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互相攻杀 。

伊利汗国灭亡

1355年,钦察汗国贾尼别克汗攻入大不里士,杀操纵朝政的出班后人,伊利汗努失儿完不知所终。在纷乱中,一些地方贵族也乘机独立,形成割据局面 。据有巴格达的蒙古贵族哈桑(札剌亦儿氏)于1340年自立为汗。1358年,其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于大不里士,史称札剌亦儿王朝 。

14世纪末,伊利汗国的土地被突厥人的帖木儿帝国所灭,曾经辉煌一时的伊利汗国,就此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