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怡亲王允详:雍正朝的擎天之柱,真实历史上的他远比电视剧更传奇

2025-10-08 00:18 来源:网络 点击:

怡亲王允详:雍正朝的擎天之柱,真实历史上的他远比电视剧更传奇

允祥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在他生命短暂的45年中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他36岁之前,只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皇子给康熙管理国家事务,比如视察河工、祭祖等,日子平淡如水,哪知道在康熙晚年却卷入夺嫡之争,被圈禁起来,这时是他人生的低潮期。36岁他因为被雍正重用而大放异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努力办好雍正给他的每一件事情,最终在高负荷的工作下英年早逝。他辅佐雍正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年,但贡献是巨大的,雍正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许他恢复“胤”字,这在讲究避讳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允祥对雍正朝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允祥对雍正帝的影响,关键在于对雍正帝的性格起到了中和作用。雍正帝性格刚毅、处事果断,但脾气比较暴躁,喜怒无常。康熙帝曾告诫过他:“诸事当戒急用忍。”雍正也知道自己的脾气,亲自书写“戒急用忍”条幅挂在自己的居室之内,努力克服。登基后还将几个字制成匾额,挂于殿内,留心不犯原来的毛病。虽然比较有成效,但本性终究难改。“他气恼时,自己也不能克制,仍然有暴怒的毛病”,“有时好走极端,说话很不反映实际”。以之办事有时就很难达到目的。

允祥的脾气则相对温和,“慈厚待人”,小心谨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比如在雍正初年提及的钱粮亏空追缴问题上,雍正一定要贪官们把赃银都吐出,允祥则主张分年缓征,甚至代偿。事实也证明,弊端已久,相习成风,将欠款彻底追出确实有困难,也不可能实现。

最后,雍正表面上虽说是为了允祥的病而免了一些亏欠,但最终原因应当是看到了实际情况,受到了允祥柔和性格的影响才做出的决定。雍正即位之初,用法严厉,追欠时动辄就采取抄家的办法。对此,允祥提醒雍正“用法稍觉严厉”,雍正记住了允祥的提醒,到晚年时平和了许多。

不仅如此,允祥对于缓和雍正帝与皇室家族成员的关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雍正帝形象的改善有一定影响。皇室家族原本缺乏温情,康熙中后期,皇位之争,更是使得兄弟反目成仇。雍正即位后,为了打击作为政敌的兄弟们,手段相当残忍,将皇八弟允禩、皇九弟允禟革除宗籍,皇十弟允俄圈禁,将自己的胞弟允禵派去守陵,也就是变相禁锢。

此外,因钱粮等事,皇十二弟允裪也被降爵。这使其在皇室家族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负面影响。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雍正“谋父”、“逼母”、“弑兄”等传言。面对这种状况,允祥努力调整雍正帝与诸兄弟的关系。比如允祥向雍正举荐了允礼,还在雍正面前夸赞二十一阿哥允禧,说他“立志向上”并深知感激皇恩,恭敬之念出于至诚

雍正对此言听计从,立刻封允禧为贝子,后将他进封为贝勒。这样,雍正与兄弟们的关系得到了一些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也为雍正帝的全力从政提供了方便,进而有助于雍正帝统治的巩固。

允祥在雍正朝位高权重,对一些官员的任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举荐人才方面。如前所述,允祥荐举了很多人,那些人后来大都成为了督抚大员。允祥所荐举之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都官职较低,但很有才能。允祥慧眼识英雄,像李卫、布兰泰都是以郎中身份得到允祥荐举。这无疑为有才能的下级官员开辟了一条很好的晋升之路,也是与雍正帝重才技的用人观相呼应。

其次,还体现在对人才的保护上。允祥曾经为年羹尧进言,使他得以立下大功。青海叛乱时,年羹尧统兵在外。隆科多与年羹尧不合,多方阻扰年羹尧用兵,允祥见此,便在雍正跟前力言军旅之事既然已经委任年羹尧,就该由他调度指挥,雍正听信了允祥之言,使隆科多不能再挚肘年羹尧,青海没过多久就平定。

显而易见,青海之战取得胜利应该有允祥一份功劳。允祥也曾保护过岳钟琪,岳钟琪是汉人名将,蔡铤曾经对其进行过陷害,指称他是大将军年羹尧之党,并对雍正说岳钟琪不可信任,允祥则认为岳钟琪“才识兼优,赤心为国”,认为他肯定没有做过“负恩忘义之事”,并声称可以用身家性命为他做担保。

允祥的担保让岳钟琪为此逃过一劫,此举也为雍正帝保护了难得的一员大将。后来乾隆平定准格尔,岳钟琪立下大功。允祥在雍正朝负责统领汉侍卫,对一些武官的任用比较有影响。雍正帝很重视允祥对一些武官选用的意见,曾将很多守备、副将员缺交由允祥拣选。

甚至,在允祥身患疾病回府调养之后,在选拔武官时,仍然派人去允祥住处听听他的意见。例如,雍正八年正月,在拣选满洲正蓝旗佐领时,雍正即曾着人至允祥处询问敦住克、党爱两位候选人谁较合适,允祥认为党爱可以,雍正帝即将党爱补授为佐领。

即便是允祥去世后,他对官员的影响依旧存在。乾隆时期的名臣范璨在雍正朝只是大兴县知县,因隐匿浮粮被革职,后来查明范璨所隐匿的浮粮并没有征收入己,应该开复,但雍正朝有奏消钱粮内革职之处不准开复的规定。

这件事发生在允祥去世之后,雍正因为允祥曾经在他面前说过范璨“居官声明甚好”,所以觉得范璨被参革职可能有冤,范璨任内的另两个议处案应该也是因公造成,将范璨予以开复,并说如果有紧要的知州员缺,将范璨带领引见。一位本来的革职知县,因为允祥说过的一句好话,立即变成了候补知州,由此可以看出允祥对雍正用人的巨大影响。

雍正为何对允祥恩宠有加

就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一样,允祥与雍正在康熙时期就是关系密切的好伙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允祥受宠超常,这是基础。幼年与允祥的情谊,留在雍正帝心中的分量很重,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在允祥死后的第三个周年,雍正令皇五子弘昼去允祥陵园祭扫的同时,还亲写祭文表达哀悼,文中深切回忆了允祥去世时的情景、允祥对他的辅助之功,尤其是对于他们童年时代相处情景的回忆,觉得“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

雍正帝顾念旧情,这一点可以从允祥去世后雍正对允祥家人的照顾上得到反映。允祥死后,雍正帝对允祥家人的照顾还是一如既往。允祥的四子宁郡王弘皎生病,雍正帝派太医至府诊治,弘皎痊愈后,雍正重重赏赐了为他治疗的太医。

允祥为人低调、谦恭谨慎的作风,应该是他常保富贵的另一重要原因。为人谨言慎行,这是历代权臣的保身之道,只是允祥做得堪称完美。就拿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李卫在赴云南盐道任前拜会允祥时,允祥曾赠予李卫二百两银子,当时李卫不敢收。允祥让他放心拿,特意告诉他“我不过因你做官好特此帮你一把,并非图你以后要有啥报答。送银子这件事情,我也会奏明皇上,你我之间绝非私事”。

允祥廉洁奉公的操守也同样被雍正帝大加赞赏,对他受宠也起到了作用。允祥掌管户部,总管三库,每日过他手的钱可谓成千上万,随便捞一点,就能使子孙花用几世,但允祥极为清廉,不但没拿公家的钱,还把自己应得的钱财上缴国库。雍正每年多给允祥俸银一万两,允祥都封存起来不用,临终留下遗言,让他的妻儿交还了雍正。这对于一生倡导节俭的雍正帝来说真是震撼至极。在庆幸自己用对了人的同时,自然会无所顾虑的加封他。

允祥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代替雍正帝处理的事情“不可悉数”,所办理大小事务又“无不用心周到”,总能让雍正称心如意。从允祥所取得的政绩中可以看出这一点,雍正帝是个爱才的皇帝,主张用人“论才技而不限成例”,如此君臣,当然是一拍即合。允祥的才能出众是他得宠最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雍正帝最厌恶官僚结党的,为此他没少大开杀戒。但官僚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于以后升迁,总想在朝中找个有权势的大臣作靠山。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外省督抚的控制,皇帝也需要一个中间人,允祥就充当了雍正帝与各级官员之间联系人的角色。各官与允祥交往是被允许的,不会受到责备和惩罚。比如上文说到的李卫,他曾向雍正报告,说他在去云南上任前,到怡亲王府拜会了允祥,允祥嘱咐他在地方做官也要像在京城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并赠与他两百两银子作为盘缠,他把前因后果写了一道密折上奏,没想到雍正却在朱批中说:那是你们的“私语”,不需要报告。

显而易见,雍正肯定了他与允祥交往的合法性,不存在任何朋党行为。雍正甚至还主动下令,命各省督抚大员与允祥结交,并保证他们与怡亲王交往的安全性。比如河道总督齐苏勒,没有任何结党的行为,雍正帝对他很满意,在奏折的朱批中告诉他:“怡亲王公忠为国,人也可亲近之”,如果遇到了“琐屑不能奏闻”的事,可以告诉允祥,命他与允祥亲近,并说:“朕保尔因不失其亲也,其它则徒有累而无益

但雍正帝虽多方鼓励众官员与允祥交往,但是大臣中仍有不敢承当、甚至故意撇清,毕竟朋党不是闹着玩的。面对此类官员,雍正点名教训,甚至给予威胁。山西巡抚诺敏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雍正非常想让诺敏与允祥有来往,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十五日,告诉诺敏说:“若另有所闻及令尔怀疑之事,则即密访打听。即便打听到朕处,如若为难,着密问怡王。”意思是要诺敏可以和允祥联络一下感情,哪知道诺敏不为所动。雍正二年(1724)四月初八日,在诺敏的谢恩折子上,雍正又说:“王(允祥)不仅甚是疼爱尔,随尔心意,有大加款待之样。”

雍正平白无故说了这么一句话,诺敏百思不得其解,继续我行我素,依然没有和怡亲王有过多走动。雍正见旁敲侧击没有作用,勃然大怒,索性将诺敏一家全部改隶属于允祥一家,这时候诺敏才恍然大悟,只能遵旨行事。

雍正对允祥可谓爱护至极,对他也是非常宽容,不允许任何人为难他。比如允祥负责的事务很多,有时难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允祥深明此理,往往主动请求处分。以雍正帝驭下及对待其兄弟苛严的一贯做法,少不了要受到惩罚。然而,遇到这种情况,雍正帝不但不处罚允祥,还挺身而出为其找借口开脱,甚至反过来还对允祥进行表扬。

比如雍正五年(1727)发生了一件议政处误写谕旨的事,此次的传旨人正是允祥。谕旨发生错误,这可是要治大不敬的罪的,非同儿戏,雍正降旨着议政王大臣将错写原因查出,明白回奏。经调查,发现是允祥误传了圣旨,多罗顺承郡王锡保,因此参奏允祥,对此,雍正帝很不满意,极力维护允祥,为其辩护,说是在诸王大臣面前询问过允祥,允祥口述的谕旨,没有错误,因此这件事跟允祥没有关系,并说是锡保没有尽心办事,没能查出实情,巧诈推诿,下令将锡保交宗人府查议具奏。

这件事想来很有蹊跷,允祥是当时最受恩宠的亲王,是众人皆知的事,若不是事实就是如此,锡保怎么会有胆量冒然参奏。允祥再次口述原旨,对错恐怕也只有下旨人雍正帝本人清楚,他说对就是对,没有人敢反驳,也不可能有人反驳。锡保世袭王爵,尚且得到如此处置,别的中小官员更可想而知。然而,允祥作为直接过错人,却因受到雍正帝的袒护,未受到任何处分,允祥的受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