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记忆:抗战中的第18军(序言)历史沿革

2025-10-08 00:31 来源:网络 点击:

记忆:抗战中的第18军(序言)历史沿革

第18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陈诚起家的资本。

第18军的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11师,于1928年8月1日组建,由北伐初期投靠的直系闽军曹万顺部第17军与南京警卫师第1、第2团合编而成,曹万顺任师长,陈诚任副师长。

陈诚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29年春,陈诚在蒋介石的指使下鼓动黄埔系军官以曹“任用私人”、“克扣军饷”为借口,反对曹万顺任师长。蒋介石趁机下令免去曹的师长之职,由陈诚继任。此后,引入大批黄埔学生充当军官,对曹的旧部进行清洗,实现了11师的黄埔化。

1930年上半年,陈诚率该师参加中原大战,第11师救曲阜、战郑州,为蒋介石立下战功。

同年8月,国民政府以第11师为基础扩编为第18军,陈诚任军长,并兼任第11师师长。

由于汉字“十一”合为“土”,汉字“十八”合为“木”,因此,后来陈诚体系的部队就被称为是“土木系”。

该军组成后,即与夏斗寅师编为1个纵队,担任穿插任务,将冯军在郑州外围的部队分割,而后,协同主力进攻郑州,将冯军全线击溃。

第11师为甲种师编制,有3个旅9个团。1931年初,蒋介石为加强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围剿”,扩大该军编制,4月7日,将教导第3师改编为第14师拨归该军建制,这是陈诚系部队的第2个主力师,由他亲自兼任师长,周至柔任副师长;原副师长罗卓英升任第11师师长。

此次扩编后,第18军开赴武汉,分驻鄂南、鄂东和平汉南段。1931年7月至9月,该军由胡北开往江西抚州前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3次“围剿”。

在这期间,陈诚为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断吞并杂牌军部队,先后将韩德勤的第52师残部和郭华宗的第43师收编到该军的建制序列,1932年秋,又将川军张英第59师收编麾下。

第18军列队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至此,第18军编有第11师,罗卓英任师长;第14师,霍揆彰任师长;第43师,刘绍先任师长;第52师李明任师长;第59师,陈时骥任师长,成为下辖5个师29个团的“超级军”。

它与汤恩伯的第13军、胡宗南的第1军并称国民革命军的三大王牌。

但是,第18军在与红军的交战中并不顺利,第52师、59师先后被歼后,18军的基干第11师也被打垮,全师战后仅剩不到3000人。

第18军接连被打败后,曾有传言称何应钦和熊式辉想要借机裁掉18军的几个师。

不过,陈诚的地位还是很稳固,第18军最终也没有撤销多少部队,而第11师的实力迅速恢复,第52师则改番号为98师,成为了日后第18军的又一个主力师。

为了更适应作战的需求,第18军下属各师普遍改为了三团制师,由此又分出了新的部队。

其中第11师分出了第67师、第14师分出了第94师、第43师分出了97师,就此,陈诚系部队已经从最早的11师扩充到了8个师。此外,陈诚还保举薛岳、吴奇伟等人,并恢复了粤系第4军的实力,因此,在蒋军内部,薛、吴等也被视为是准陈诚系的部队。

不过,由于该军辖师太多,为便于指挥,不久后,第52、第59师奉命拨归第5军。

1933年,该军参加了对中央苏区和红1方面军的第四、第五次“围剿”以及赣州、南雄水口和乐安宜黄等战役。

1934年春,陈诚辞去军长兼职,由第11师师长罗卓英继任军长,刘绍先任副军长。下辖四个师:第11师,黄维(后彭善)任师长;第14师,霍揆彰任师长;第67师,傅仲芳(后李树森)任师长;第94师,朱怀冰任师长。

1935年春,国军陆军整理处成立,由陈诚任处长,按照计划要在三至四年里参照德国常备军模式调整60个师,作为国防军的基干。

在实际操作中,率先进行编制调整,而且装备较精良的中央军嫡系先后编成调整师;而其余的部队则调整编制为整理师。

其中,所谓的调整师也就是近些年网络上所称的“德械师”。

第一批调整师共计有10个,分别是第2师、第2师补充旅、第11师、第14师、第25师、第36师、第57师、第67师、第87师、教导总队。

第二批调整师也是10个,分别是第3师、第4师、第6师、第9师、第10师、第27师、第80师、第88师、第89师。

全面抗战前,只有这20个单位基本完成了调整师编制,并充实了技术装备。不过,各师的状态也不大一致,其中编制和装备最好的是36师、87师、88师及教导总队。

前后两批20个师中,中央军嫡系有18个师,第一批中的57师为杂牌军、第二批中的27师为杂牌军。之所以在每个批次中安排一个非中央军嫡系的师,主要是兼顾了杂牌军的想法。

实际上在第一批的10个调整师名单中,陈诚系部队的基干11师、14师、67师全部在内,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名额。

而在全面抗战前夕,这3个师都在第18军的编成内,而除了一些已经他调的部队外,第18军的编成内还有1个98师。98师虽然没有列入前两批调整师名单中,但作为陈诚系部队的基干之一,人员和装备的配置也是不错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18军原定用于华北战场,随后转用于华东,隶属第15集团军,“淞沪会战”爆发后,奉命增援上海。

8月15日,第94师率先赶到上海,其余各部亦陆续赶到,参加宝山、罗店、浏河一带的防守,在宝山保卫战中全部殉国的姚子青营为该军98师所辖。

此时,陈诚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淞沪会战后,第18军奉命撤离上海,退至苏、皖、浙边区进行休整。同年10月,该军第94师转隶第7集团军直属。

1938年2月26日,罗卓英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兼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第67师师长黄维继任第18军长,陈沛任副军长,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直辖。

此时,该军下辖三个师:第11师,彭善任师长;第60师,陈沛兼任师长;新编第23师,盛逢尧任师长。其第67师改隶第32集团军。

同年7月至9月,武汉会战爆发后,该军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浔铁路德安地区作战,打破了日军迂回德安之企图。

南浔路作战结束后,该军由于建制过大,被扩充为第18、第54、第79军。其后,黄维调离,第11师师长彭善升任军长,陈沛仍任副军长。

随后,第18军进行整编,第87军第198、第199师改隶该军,该军原第60师改隶第37军;新编第23师改隶第54军。同年冬,第198师调离,罗广文的第18师调归该军建制。

1940年,第18军由湖南移驻宜昌万县地区整训,隶属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彭善仍任军长,副军长改由张亮章、罗树甲担任。

此时,第18军下辖三个师:第11师,方靖任师长;第18师,罗广文任师长;第199师,宋瑞珂任师长。

同年6月,第18军参加枣宜会战。12月12日,军长彭善调离,第94军第185师师长方天任该军军长兼巴宜要塞守备司令。

1941年春,第18军编入第六战区序列,移驻四川忠县地区。是年冬,又被调至鄂西前线防守长江两岸。

1942年春,第18军第199师与暂编第9军第34师对调,暂编第34师改隶该军。

此时,该军仍下辖三个师:第11师,胡琏任师长;第18师,罗广文任师长;暂编第34师,马志超任师长。

1943年4月,第18军参加鄂西会战。同年8月,军长方天调任第54军军长,副军长罗广文继任军长,胡琏任副军长。下辖仍为三个师:第11师,刘云瀚任师长;第18师,覃道善任师长;暂编第34师,贾广文任师长。

10月至12月,第18军参加常德会战,在此期间,暂编第34师、第94军第55师暂时改隶该军。

常德会战结束后,第18军驻湘西。1944年8月,该军隶属第10集团军时,军长罗广文调任第87军任军长,副军长胡琏升任该军军长。下辖仍为三个师:第11师,刘云瀚任师长;第18师,覃道善任师长;第55师,武泉远任师长。

1945年4月,第18军隶属第4方面军后,参加湘西会战,承担守备益阳、桃江镇、截断邵阳至洞口公路任务。在此期间,第55师被裁减,同时,将第87师的第118师改隶该军,王严任师长。

在抗战期间,从第18军这棵大树的根须上,发展起来的军级单位有第54军、第79军,另外,还有从曾经隶属于该军的其他各师加入的第86军、第87军、第37军、第66军、第32军,使得这些部队同样拥有了第18军血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第18军调武汉地区驻防,隶属武汉警备总司令部,位于湖北武昌。

1946年5月,陈诚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土木系发展到约10个军,最终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实力最雄厚的军事集团。为此,该军在国民党军事集团中,享有“种子军”的称号。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11师。胡琏任师长,萧锐任参谋长。

原辖第11、第18、第118师依次改编为整编第11、整编第18、整编第118旅。

其中,整编第11旅,杨伯涛任旅长;整编第18旅,覃道善任旅长,汤国成任副旅长,孟锐参谋长;整编第118旅,高魁元任旅长。

经过此次整编,第11师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先后参加了中原围追战,定陶战役、巨野战役、宿北战役、盐淮地区进攻作战、莱外、芜战役之南线作战、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鲁中进攻战役、南麻临朐战役、土山集战斗、大别山“清剿”战役、洛阳战役、阜阳战役、宛东战役、平汉路进攻战役等。

1948年 1月,国民党军队为了扩大机动作战的兵力,以整编第18旅、整编第75旅,重建在陇海路战役中被歼灭的整编第3师,并与整编第11师组成整编第18军,胡琏兼任军长(又称胡琏兵团)。

同年8月,整编第11师恢复第18军番号,杨伯涛任军长,王元直任副军长,吴庭玺任参谋长。原辖整编第11、整编第118师,依次恢复原师的番号。

杨伯涛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将新组建的第49师拨归该军。其中,第11师由王元直任师长,张幕贤任副师长,李惠平任参谋长;第49师由何竹本任师长,张定国任副师长;第118师由尹钟岳任师长,李果然任副师长,路羽飞任参谋长。

第18军整编后,在淮海战役第2阶段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全歼于安徽宿县双堆集(今安徽濉溪县)地区,军长杨伯涛、副军长兼师长王元直、参谋长吴庭玺等被俘。

1949年2月,该军残部在江西重建,隶属于第2编练司令部,高魁元任军长。下辖三个师:第11师,刘鼎汉任师长;第14师,师长(姓名不详);第118师,师长李树兰。

重建后,第18军调至浙赣路附近地区担任长江第2道线的防御任务。而后,该军第14师奉命扩编组建第19军。

同年4月下旬,在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后,第18军逃往广东汕头地区,号称拥兵10万。

10月初,第18军海运金门,下辖第11师、第118师。10月24日,解放军进攻金门,该军奉蒋介石命固守金门。

1950年11月,第18军由金门调返台湾,驻防基隆至宜兰一带。1952年8月1日,第18军第11师、第118师番号改为第17、19师, 1952年10月10日,第10军第75师(原整编第75旅)配合“反共救国军”突击南日岛,至10月14日撤退。

1953年11月,第18军在军长高魁元率领下进入台湾杨梅基地训练。 1954年3月完成基地训练,先后调防澎湖、金门、马祖各外岛。

1954年7月,国民党军整编,第18军改为陆军第7军,1956年5月1日,第7军司令部番号取消。

后经历数次整编,至1998年,第18军第11师缩编为第117旅,2005年编入陆军机步第298旅,2013年改为第333旅,承接第333师番号。

第118师则缩编为第119旅,后改为金东守备队,驻防金门金沙;2014年4月1日,与金防部金西守备队并编为金门守备大队。后因滩岸防卫需求,奉命复编步兵第117旅,移防高雄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