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话说历史文化名城云州

2025-10-08 23:21 来源:网络 点击:

话说历史文化名城云州

作者/明晓光

现在的云州是明代云州守御千户所城的遗址,并非辽、金、元时云州之所在。

站在云州西南的高台上可俯视全城,依次栉比的民房,大多显出破败的沧桑,规整的街道依然横平竖直,将民居分成若干个小块。残缺的城墙泛着夕阳斑驳的霞光。

其实,云州之名远比这座城更为深远和响亮。

一个地方要想让人们印象深刻,一是要有厚重的历史,二是要有秀丽的山水。二者,唯云州者可兼得。

云州的历史可谓久远,也是赤城县境内唯一的州治。时州、县并存,达109年。而在云州一乡之境,史上军镇、州、县、所等设沿时间累计达500多年。

古云州(望云县)遗址在今天的北沙沟村,即现云州乡政府所在地东侧和公路南北两侧的广阔地带。辽、金、元时期,北沙沟被称为“望云川”。云州之名源于望云,这是一个美丽、浪漫、文雅、怡馨、祥和的地名,而当时的北沙沟并非现在的场景。这里充满诗情画意,犹如仙境。村庄楼阁点缀在碧绿的芳草树木丛中,到处的芝兰生满沟谷,四处飘香……。元代虞集在诗中这样写道:“云中楼阁翠苕荛,载道飞香远见招。非有芝兰从地起,略无烟雾只风飘。玉皇案侧当霄立,王母池边向日朝。却袖余薰散人世,九天清露海尘飘。”

相对辽、金、元时代,随着明代国家防御策略及防御体系的调整使云州的战略位置更加的突显。它是宣府北路的纵深,是独石、马营入京之必经,它扼守三路咽喉的龙门峡,自然云州之要不言而喻,我想这也是迁址云州的动机。

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筑云州堡即是现在的云州城。城高3.5丈,周3里158步有奇,门2,东称镇清,南曰景和。又开关厢,置南北二门。有城楼3座,角楼4座。正统二年(1437年)建鼓楼,四年建钟楼。景泰五年(1454年)置新军守御千户所,隆庆二年(1568年)展堡筑城。从那时起云州之名沿用至今。

辽金元时代,云州倍受皇家帝王及达官显贵的青睐,行宫殿宇兴建不绝。云州也一度成为不可或缺中心驿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当然,这离不开一个有作为当政者的治理。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 ,一个叫翟永固的人从怀安承迁任望云县令。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境内地旷人稀,农牧废弛,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可言。翟公到任后,首先建立基层组织,在县一级下面设立乡,置乡长,乡之下置村社。一般以五十家为一村社,添设一社长。然后按村社,招抚流民,各安其业。翟公平易近人,体恤平民,清廉为官,取得了朝廷和百姓的信任。经过三年的治理,望云县很快出现了“生齿日繁,政清人和”的局面。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3年) ,翟公离职望云时, “邑人攀辕泣送” ,场面异常感人。

和金代相比,明代的云州注定是凄惨悲壮,经历磨难的时代。著名的“土木之变”,也让云州和“口外八城”一起走到历史的前沿。

明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秋),瓦刺军攻入大同境后,英宗帝拒谏亲征。二十余万明军与敌稍战即溃。瓦剌军一路从山西大同向东穷追明军,另一路奇袭独石、马营、云州、赤城……,沿沽水而下直插延庆、永宁。堵截明军溃逃还京的退路,终于将五十多万明军围困在怀来土木。将其全军尽覆。英宗皇帝被俘。当时,独石、马营、仓上、云州、赤城等诸城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瓦刺人的突然袭击。守城将士奋力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陷将亡,死伤无数。云州堡指挥池信、仓上堡千户田坤等将领相继战死,致使瓦刺军先后从独石、马营、云州一路南下发难于土木。

可以想象,当时马营被困时,宣府先后调集多路大军驰援,但不是畏难而逃就是半路遇伏兵败,致使马营孤城不守。特别是近在咫尺的云州守备池信,他深知自身的处境,若马营失云州自是唇亡齿寒。他想全力驰援马营,不料在驰援途中遭敌埋伏兵败阵亡。

这不能不说这是一次云州的悲壮,而这样的悲壮远远没有结束,就在池信出兵驰援马营时,他曾嘱咐其妻陈氏,要她看管好子女,紧闭门户,以防不测。这是一次平常的出征,却成他们的决别。丈夫辞家后的第四天,瓦刺军攻陷云州城,大肆屠杀城中军民,陈氏闻讯,感到在城破夫亡,与其被虏人受侮,不如自缢尽忠。当人到了绝望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无所畏惧,而这无所无所畏惧来自国破家亡的绝望,她决定放弃一切,包括他的子女。她亲手缢死了自己的骨肉,然后自缢而亡。

同样的悲壮在云州依然在继续,就在马营云州相继陷落后,专司仓上堡粮储事宜的仓上千户田坤,率守军凭险顽强抵抗,血战不降阵亡,其女,年芳十九,见家破父亡,仍带领残余兵丁奋勇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不屈不降,无限义愤,投崖而死……。

每每来到舍身崖前,似乎依稀感觉到那个刚烈女子面对国恨家仇纵身一跃的悲壮,似乎龙门峡下金戈铁马依然不绝于耳。那道道雨水冲刷的痕迹更像是逝去将士不屈的诉说。然,现在的舍身崖上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并没有丝毫没有留下战争的痕迹,大多是对壮丽山河的赞美,那尊慈眉善目的舍身大士,见证着这里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忠义并非杜撰,这是一种气节。当地人为纪念忠义烈女,称龙门崖为“舍身崖”,在世人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之后,人们更加乞求和平,他们要借助神的力量来保佑险关要隘不被攻破,兵锐城坚能拒强敌。因此,这就有了在两山相对如门,壁立万仞的天然屏障舍身崖东麓一处古人已有造像的风水宝地,开凿石窑,大兴土木,建起了古刹--护国寺。以保百姓安居,国家太平,至今香火不绝。 

和平是人们长期的向往和企盼。元代的云州是全国的道家胜地,也是道教的中心,自然是一派祥和景象。金阁山曾是道家总领、全真道七真之一、大宗师丘处机的修炼与传道处。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见丘处机于雪山,尊为神仙,爵"太宗师",总领道教。丘处机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他为长春真人。北京白云观有其遗骨埋葬处。如此的一个人物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不能不说是这里的一大奇观,并给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到了明代,这里还保存有宏伟的灵真观,闻名四方的大道长祁志成(丘处机的四传弟子)为住持,招贤纳士,传播道家思想,俨然是北方道教发祥地。现在的金阁山,是已经回归了一派原始的自然景象,这里林海、曲径、急涧、奇松、怪石相伴,行至峰顶人迹罕至,群峰脚下,目至百里,巨石砌基,条石筑门,似云台仙岛,可谓“人间仙境”。也有人说因为金阁山的高险,形成了云州地区独立的小气候,经常祥云出现,才有“望云”之说。

赤城北去三十里即到云州,按车程算就是十几分钟的事。现在的云州已经走出历史的动荡,人们似乎习惯了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约上三五好友去云州品鱼,去水库漫步。

云州山水之秀丽绝非虚传,它古村古堡、景区景点、文化遗址众多。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委婉也有塞北山川的硬朗,这里湖光山色,绿浪千倾。明代诗人杨巍一日造访云州诗云:“指点云州地,真为汉北门。八城临大漠,一路向中原。晴日山川映,秋田禾黍繁。文庄经略处,父老至今言。”当你放眼千亩滩,身临龙门崖,杨巍眼中的景色似乎已经可以重现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县政府响应“高峡出平湖”的指示,在龙门峡截坝成湖,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云州水库,它是白河上游的一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达1170平方公里。坚守似乎成了云州人约定俗成的品格,为北京守护输送纯净水就是这种品格的生动诠释。这似乎和几百年前那场保卫战是一种遥相呼应的约定。本世纪初,云州乡政府从云州村迁回到北沙沟村。这仅是一次因利用废弃军营建筑的搬迁似乎也是几百年前云州治所迁往新址的回归,从州县到乡镇尽管规格上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但历史所出现的巧合也往往是一种注定或是轮回。

这里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水库鱼可谓云州特色,加上地方特色的大铁锅焖制更是独一无二的美味。说起云州的特色就是原乡原味。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处处是简朴的乡村,原始的乡间小路,天然的森林山地,回归自然的文化遗址。这里有采自大山的野菜,有传统工艺的千张,有白河水做的豆腐,这里的农家饭美味可口回味无穷,这里自然成了人们灵魂回归的原乡。

俯瞰云州地图极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古代军士,这是一种坚守胜利后的喜悦表达,也是云州人朴实的心境,更是人们渴望和平的符号。云州,是一座文化之城,一座山水之城,一座坚守之城,一座奉献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