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人屠,将近800万人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2025-09-30 14:51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人屠,将近800万人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人屠,将近800万人死于他的屠刀之下,缺粮时甚至以人肉为军粮,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长安,几乎被他杀成了空城,但也正是他的出现,为中华民族拔除了一个荼毒千年的毒瘤,让中国免于像印度那样,被另一种种姓制度所毒害。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黄巢。

公元975年,黄巢又一次在科考中名落孙山。他隐约发现自己多次落榜的原因并非是自己的才学不足,因为几乎每一次的科考进士,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

这样的人在当时有一种共称,叫门阀士族。这些世家大族不仅手握重兵,还掌握了各地财政,几乎每一个门阀都坐拥粮食、人口、土地、产业、官位等重要资源,彼此之间又不断联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断彼此维护,完全将平民的晋升通道堵死。

这就像是在印度沿用了数千年的种姓制度,贵族的孩子永远是贵族,官员的孩子永远是官员,而底层的百姓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几乎成了门阀士族的奴隶。

几百个门阀士族就像是几百个肿瘤,他们在华夏大地上肆意生长,不断吸取四周平民的血汗!将大唐百姓拖入深渊,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黄巢对唐帝国愤恨达到了极致,挥笔写下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发誓要 推翻这个腐朽昏聩的帝国。

而此时的唐帝国正经历着帝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与干旱,南北两地都处于颗粒无收的境地。

可各地官员并不在意,只顾着鱼肉百姓,加征赋税,许多平民不堪重负,不惜举家自杀。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山东人王仙芝就起兵造反。

此时的黄巢正在家中贩卖私盐,并用贩卖私盐的暴利拉拢起一支武装部队,当他得知王仙芝造反之后,立即召集手下的数千人马,一边拉拢难民,并试图与王仙芝合作。

在与王仙芝合并之后,起义军转战多地,不断拉拢难民,人数迅速壮大到了几万人的规模,并杀向了京杭大运河这条帝国生命线。

彼时的唐王朝已经指挥不动各地的节度使,各节度使间又彼此推诿,只要黄巢不到自己的地盘来捣乱那他们就什么都不管,几乎是坐视黄巢大军连战连捷。

可就当所有人都以为黄巢大军要南下攻占苏杭一带时,起义军居然西进,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再加上当时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起义军几乎每到一地都会有数千人加入其中。

反正不造反也要被饿死,那造个反又怎么了。

攻入洛阳的门户汝州时,黄巢大军已经从最初的几千人扩大到30多万。

当时的皇帝唐僖宗迫于压力只能招降,给起义军的首领王仙芝开出了优越条件,却完全忽视了黄巢。

这使得起义军内部十分不满,就连打算归降的王仙芝都迫于压力,拒绝了唐僖宗。

但此事也闹地十分不愉快,黄巢与王仙芝就此分道扬镳,他带领本部人马回到老家山东。

他的离去也让起义军实力大减,间接造成了王仙芝在洪州的大败,连同他本人在内的5万多起义军都被斩首。

侥幸逃脱的部下只能北上投靠黄巢,并尊其为冲天大将军。

彼时的黄巢实力较弱,无法讨伐唐王朝的大城市,只能不断南下进行战略转移,一路从山东杀向福建,十年内转战万余里,这种类似于游击战的打法让唐王朝的正规军以及各地节度使的地方军都十分头疼。

最可恶的是黄巢沿途对百姓秋毫无犯,反而对门阀士族痛下杀手,其对待门阀的手段几乎跟诛九族没有区别。

这种做法进一步激发了门阀士族的愤怒以及平民百姓的拥护。

公元880年,当黄巢杀入长安时起义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0万,并勒令当地富豪、地主、门阀上交财物,并将所得通通分发给百姓。

长安城内几乎所有的门阀、贵族、官员都被一一斩杀,就连李氏皇族也在诛杀之列。

当时的诗人韦庄看到街面上一排排贵族门阀的人头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而黄巢也实现了当年在长安城下写就的那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随后黄巢就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

但黄巢的政权几乎是建立在屠杀门阀士族的基础上,这一举动遭到了各地贵族的反扑。

再加上黄巢又缺乏稳定的赋税来源,没多久就在车轮战下战败逃离。

而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黄巢大军缺乏粮食时就直接将活人用石碾碾成肉糜,再晒干保存充当军粮,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被碾死,一年之内碾死了30多万人充当军粮。

而在整个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唐帝国据说损失了800多万人。

但这种写法是否千真万确还不好说,毕竟史书是读书人和贵族写就的,而黄巢砍的就是他们的脑袋。因此不排除是抹黑的写法。但能明确的是黄巢起义从根本上铲除了延续800多年的门阀士族,底层百姓终于有机会与官二代富二代相对平等地生活,或许这正是黄巢起义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