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清朝时期的闯关东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人为什么不去富饶的江南

2025-09-25 02:28 来源:网络 点击:

清朝时期的闯关东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人为什么不去富饶的江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闯关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近代的闯关东,其实促成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清廷有意识地对东北的开禁。

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美,是有条件接纳上千万人口的未垦之地。

但由于满洲贵族要给自己的龙兴之地留块自留地,所以曾经封禁了200多年,禁止关内汉民到关外垦荒。

而促成最大规模闯关东的以及从局部到全面开禁,和丁戊奇荒 1877 —1878年有关。

热河、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一带遭遇大旱,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华北大批灾民涌入东北。

从1860年局部开禁到1897年彻底开禁,此后到清朝灭亡,这段时期超过1,800万人闯入东北境内。

实际上在传统农耕时代,但凡遇到大规模的灾荒,历代王朝最担忧的就是流民问题。

流民一旦运动开来,即便是富庶安宁的江南,也会被荡为人间地狱。

而华北大量灾民没有涌入江南,而是却沿着渤海湾进到了东北,这和当时李鸿章的防流措施基本到位。

为了防止数百万灾民涌入锦绣江南,破坏洋务运动求富阶段的成果。

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甚至主动出击,江南士绅出钱出力,深入灾区进行赈济。

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元炳,在朝廷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带头捐款,从最北边的徐州就开始设卡拦截,开办粥厂。

徐州往南,吴元炳在清江设立了17个粥厂,收容了4,5000余人。

扬州城外五台山又设立了11个粥厂,收容灾民4,2000余人。

如此一来越往南,灾民对地方造成的压力就越小。

到了南京、苏州城外设立的粥场,基本上都控制在了万余人以内了。

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苏北人顺着长江水道,坐着小船扎根开埠的上海。

宁波人到上海是为了发财而冒险,是去做生意的,而苏北人到上海是讨活命的。

而开埠后的上海经济的迅速崛起,不单单是资本的力量,同时还有无数苏北人廉价劳力的血泪。

而北方天津、北京这些大城市的严防死守,这就使得灾民们最大的方向只能往东北去,当时有且只有东北,能够接纳并养活数以千万计的灾民,并且对当地不造成灾难性破坏。

而关东当时虽然仍有禁令在,但是逐步放开已经变成不得不执行的趋势了。

随着后来日俄对关东觊觎的,最终清廷在1897年彻底放开了对东北的禁令。

百余年间,超过3000多万的注入,又遇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东北迅速崛起。

到了民国时期,张作霖治下的东北,成了当时全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